【鳴家】大窗:又逐清溪綠縈回
2020-11-03 07:00:00 聽新聞
一
去年大寒之后,至今年春分,整整兩月與世隔絕一般,各種無聊疲累,多種觀點探本溯源,我素?zé)o摻合論爭之心,對災(zāi)難話題,往往興味索然,自然是悲傷遠(yuǎn)多于歡喜,沉默遠(yuǎn)多于贊頌。每日只是囫圇度過,偶有感慨寫寫日記而已。城市冷清,內(nèi)心荒涼,有文友唱和,酒友視頻對酌,過得倒也情趣盎然。但多數(shù)文友胸中存儲了憋悶的苦,群里鬧著解封之后一定暢飲傾述,一醉斷千憂,正常人生模式重新開啟。
虎兄系陶家文友,早在一月之前即已上班,部隊出身,兼以詩人作家身份,有很深文化情懷。與我相約邀三二知己品茗采風(fēng),與貴兄蘭林二君商議,周末有閑相聚于陶家清棲谷。當(dāng)日正值春分次日,陽光明媚,熱力十足,像是初夏時節(jié)。前些日子久經(jīng)陰雨,一旦晴日加倍彌補溫暖似的。
下午三點聚齊,虎兄特意安排去一處幽景,詩人梅下聽雪熱情接待負(fù)責(zé)開車,我的想象里,他的外形和筆名不匹配,加之字?jǐn)?shù)多,我很難叫得完整。干脆省掉后邊兩字,就稱梅下吧。
大約一刻鐘車程,我們到達(dá)一座公路橋邊下車,見此橋中部,側(cè)面有一龍首高昂,遠(yuǎn)觀亦覺生動,貴兄拍照,乃知是一雕刻的石龍頭部,雕工雖略顯粗糙,也不失其生動。橋高而水淺,比一般溪流稍寬,清澈,有潺潺流水聲,溪邊有十?dāng)?shù)大人小孩燒烤,嬉戲,有久閉新出的喜悅,見了并不相識的我們也嘻嘻哈哈的打招呼。久宅深鎖,寂寞憋屈的人,重獲自由,性格可能豁達(dá)通透,突然開朗。
我們順著石板鋪就的健身步道向前進(jìn)。道路右側(cè)下邊一直溪流相隨,后來問起,方知就是陶家鎮(zhèn)旁大溪河下游。我搜尋記憶,想象沿河地形,方位,有似曾相識之感。上邊有知名的洛五洞,我曾為洞旁三道瀑布寫過詩,那時曉琪帶路,他當(dāng)時還在銅罐驛上班。
二
步道右側(cè),河流兩岸多是蔥蘢的竹林。也有少量的雜樹,大葉桉,香樟樹等,左側(cè)是低矮的向上綿延的山坡,山坡上有稀稀落落的油菜花,李花,桃花,不成氣候,有矮小盤曲的桑樹伸過來,嫩綠的桑葉隨風(fēng)搖晃,我想象有蠶一樣的小口,咀嚼了一下,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我暗暗的意味深長的自嘲天真,想了一會兒童年和故鄉(xiāng)。
一路上我們隨心所欲說些話,走走停停的拍些照,說起青少年時期調(diào)皮的往事,指點江山,挑戰(zhàn)強大的傳統(tǒng),撼動俗世力量的意氣,以及改變民族命運乃至世界的妄想。說起迷戀的中華武功,那時我們經(jīng)常連環(huán)飛腿向墻壁,大鵬展翅上塔頂,氣運丹田打老樹,意念緩緩?fù)踢h(yuǎn)山。那時,田地山河都是我們的樂園,白天夜晚都有我們的夢想,老想著尋釁滋事,打回群架,偷個雞摸個狗。跟隨心儀的女生走很遠(yuǎn),她一回頭便轉(zhuǎn)身跑很遠(yuǎn),停下來心怦怦的跳半天……
到一處水面寬闊的地方,有很多人垂釣,巨大干凈平整的石頭斜伸入河中,平緩水流突遇巨石阻攔,扭身激下,形成漩渦,發(fā)出嘩嘩嘩嘩的聲音,白凈透亮的水,生動靈秀的水,惹人親近。梅下貴兄拍照,林君造型那是當(dāng)然,連虎兄和我也忍不住撩水留影。那群素不相識的漢子見了,放下釣竿也加入進(jìn)來。
這一溪流水帶給我們無限快樂,我們耽于其中,不想離去。被疫情久困的我們,遇到可以籍此釋放的天然之境,仿佛不用再有別的所求。
三
但,我們還是離開了這里。繼續(xù)前行,繼續(xù)說些自在的話,探究那些沿途被鋸斷的樹木怎么飛身到了數(shù)米外的矮樹叢上,或竹林里去。我們在一株巨大的香樟樹下停下來,不,不是一株,而是三株,是一家人長在了一起!父母和他們的孩子緊緊擁抱,父母伸出手臂,冠蓋遮出一片天,樹根延伸,在這荒靜之處,開辟出一塊地,他們在漫長的歲月里相依為命,安享天倫之樂。
當(dāng)虎兄指給我看樹后邊的一座橋時,我陡然想起,我曾經(jīng)來過這里!那是十年前了,當(dāng)時的香樟樹上掛了一塊長條形的木板,上書“誰砍樹,誰坐牢”六個字,當(dāng)時我和Q君邊拍照邊大笑,說這樣的文字簡短直接,警示人,有力量。只要你敢舉斧頭,就要先安排送飯人,一路上念念有詞,還變化說,誰打鳥,誰吃虧;誰污染,誰罰款;誰燒山,誰有罪……哈哈哈哈,幾個字樂了很久。
往前再走十步,就是一座無名古橋。當(dāng)然見過,還是十年前那次,文聯(lián)組織的采風(fēng)活動。當(dāng)時見了橋梁,大家陣陣歡呼,無疑這是行程中最亮的景點。記得當(dāng)年微雨,年輕的女孩們和三十出頭的Q君,撐著傘當(dāng)T臺走秀,又仿佛在雨巷里丁香般綻放,裊裊婷婷,婀娜多姿,無數(shù)手機相機對著她們……不意今天帶給我一段傷感的回憶。因為,Q君三年前駕車墜入另外一條有著類似大溪河名字的溪流中,不幸罹難。也許,無論哪座橋梁,都承載著關(guān)于離別和生命的故事。
四
這座橋有十五洞,約長六十米,兩塊一組的條石并排鋪成,橋?qū)捈s一米。橋墩往外延伸處,沒有雕琢痕跡,長長的石板雖鋪排整齊,但中間有明顯的縫隙,水流湍急時對橋墩的直接沖擊力較大,有兩處橋墩靠近下游處,人們另安置了巨石抵住,應(yīng)該是后人采取的補救的措施。
這座橋無記載,無名字,不及九龍橋歷史久遠(yuǎn),技術(shù)比較粗糙,顯得匆忙慌亂,像是急需和必須時所完成?;⑿终f,可能建造于清代末年民國初期。一般來說,無論建筑,還是各類藝術(shù)精品,大都出自鼎盛安定的朝代或時期,充分的文化自信,從容鎮(zhèn)靜的時代精神,胸中的大氣象等等,在作品中得以自然呈現(xiàn)。
試想,兵荒馬亂,疲于逃命,衣食無著,忙著安撫離散的妻子兒女,誰能氣定神閑,安心做事呢。
這座橋連接陶家和銅罐古驛,和連接川渝的茶馬古驛道一樣,是兩地必經(jīng)的交通要道。在關(guān)系百姓生存和戰(zhàn)爭勝敗方面,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由此可以想見當(dāng)年絡(luò)繹不絕的繁華場面。虎兄指給我們看橋面和橋頭深深的凹痕,說這是要多少人馬,多少年啊。
每到一處古跡,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幾乎是共同的。
我們拍照,單獨的,幾個人一起走動的,揮手的,指點的,溪邊耍水的,雙手捧起來,向斜上方拋灑,只見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珠分散落下,大家驚呼歡笑,渾然忘記所有,包括自己,一座橋,一溪水,一篷竹林,一朵你可以據(jù)為己有的云,足以安慰我們蒼白平凡的一生。
哦。對了,虎兄說,這座橋沒有名字,我斗膽取名,供研究者參考,曰:十五孔橋,也可叫做陶驛橋。免得以后說起,沒有回望的依據(jù),或路徑。
圖/文 大窗
責(zé)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