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識的彭石和胡焱
2021-05-07 07:00:00 聽新聞
最早對彭石和胡焱有印象是化龍村的扶貧義賣。為了支持民盟市委會被派駐到合川區(qū)渭沱鎮(zhèn)化龍村任扶貧第一書記的洪秘,重慶民盟畫院發(fā)起了倡議,請畫家們慷慨獻畫,為給貧困村建成一個愛心超市舉辦一場義賣活動。
很快,我們就收到了30余件作品,大部分是盟員的畫作,其中有一件名為《佳期如夢》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,整個畫面是紫色調的,夢幻而氤氳,感覺是一對鳥兒站在盛開的繁花中,仿佛在綺麗的夢中醒來看到的窗前景色,鳥語如在耳邊。那批畫作拍賣所得的14余萬元一起捐給貧困村作為愛心超市建設之用。彭石和胡焱是參與義賣的畫家中為數不多的盟外畫家,那時候才知道,這對伉儷雙雙是中國美協(xié)會員。
后來,我們組織參與義賣的畫家到化龍村去現場寫生,經過那次的接觸,我對他們有了深刻的認識。自然,隨性,真實。這是他們給我的印象。第一眼看到胡焱,首先有印象的是一頭黑瀑般的頭發(fā),原生態(tài)的粗硬發(fā)質,蓬松,零星有幾絲白發(fā)夾雜期間,沒有修飾和燙染。簡單隨性的純棉衣著,不施脂粉的臉上一雙笑起來彎彎的眼睛。說話溫言細語,不時發(fā)出咯咯地笑聲。大家一起步行到化龍村的老龍頭山頂,俯瞰涪江兩岸的景色時,大家都拿出手機開始咔嚓咔嚓地拍照。胡焱笑盈盈地說:我不喜歡拍照,我要用眼睛把此刻的景色記下來,記在腦海里。聽了她的話,我默默收起了手機,開始用心感受。看看周圍都舉著手機拍照的人們。拍下來放在手機里的照片,可能也少有人拿出來一再回看吧。而當時在身邊搖曳而過的蒿草,大石頭上滑膩膩的木耳菌,耳畔吹過的甜腥的山風卻從那一刻起一直留在了我的腦海里。
第一天下午寫生,彭石和胡焱一直沒動筆,和寫生中的畫家們閑聊著, 逗弄著村頭的小貓小狗,在過河船上享受著夕陽光線的變化,看白鷺翩翩而過。第二天上午,在化龍村村委會樓頂,他們開始合作一幅寫生。疏疏密密地布局、點點滴滴地勾勒,短短幾十分鐘,一幅畫作就在夫妻倆怡然自得地合作中誕生,清幽的化龍村在一灣碧水環(huán)繞中顯得清新可愛。后來,“水墨涪江 清幽化龍”扶貧專題畫展的海報用的是胡焱創(chuàng)作的化龍村plus版。畫中,房前屋后的小景致,江面略過的白鶴,門口蹲坐的小貓小狗……一切都和寫生那些天看到的一樣栩栩如生,這是胡焱用眼睛和心記住的畫面。
因為民盟歷史遺跡畫展的緣故,他們此番又分別認領了兩處寫生。在畫作中,兩處國民參政會舊址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(tài),彭石畫的國民軍事委員會禮堂在夜的燈光下莊嚴靜默,胡焱畫的位于紅巖村的國民參政會郊外辦公舊址,建筑在密林與鳥群中呈現出幾分“仙”的飄逸。彭石還把他的近作給我欣賞,畫的是十八梯的景象。整個畫面的基調偏凝重,深深淺淺的黑白色中,山城的小巷與吊腳樓影影綽綽。密密的線條和斑駁的墨色凸顯出山城小巷層層疊疊,給人一種壓迫感。但仔細看,又會發(fā)現十八梯曲折的樓梯,房前屋后有一棵棵樹,仿佛山城春天黃葛樹發(fā)出新芽,清風一吹,淺黃色的黃葛泡兒被吹得紛紛揚揚,又給舊舊的巷子帶來幾分生氣。市井之氣在角落里的黃包車、小凳子、蒲扇、茶壺和灶臺中顯露無疑。
他們熱情邀我為他們的畫寫點短評,想到這樣一對單純熱情的璧人,我拉拉雜雜地記下了這么多。對畫了解不多,好像有點偏題了,但就是我眼中年輕而真實的畫家夫婦,希望他們的畫能夠有更多人欣賞。
黃曉彥 2021年4月30日倉促寫于滄白路71號
畫/彭石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