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鳴家】蘇南:曬秋
2023-09-07 07:00:00 聽新聞
立秋之后,秋雨如約而至,山里的氣溫逐漸降下來,夏日里聚集起來的眾多游客日見稀少,山村慢慢恢復(fù)了昔日的寧靜。
曬秋的時候到了。地里的辣椒、豆子、玉米都已熟透,紅的黃的一片片、一線線,點綴在溝谷河邊。
太陽開始變得金貴,不再日日準時光顧,有時候日頭就像一只紅色的繡球,跳躍穿梭在頭頂飄動的云朵中。和往日相比,陽光里少了些焦熱煩躁,多了幾分和煦溫暖。樹葉還沒有變黃,閑適安逸的秋日味道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升騰起來。
游客們陸續(xù)下了山,山民們終于騰出手來,趕緊把地里的莊稼、蔬菜一一收回來,仔細去掉皮殼雜質(zhì),就近清掃干凈山邊的石壩、家里的水泥地、公路的路肩,乘著日頭好,分門別類把自家的收獲一處處小心攤開來。一時間,山里到處是金燦燦、黃澄澄、紅艷艷的色彩,或綿延成片,或交錯雜陳,洋溢著初秋的爽快,夾帶著自然的喜慶,充滿了豐收的誘惑。
也有的收獲被裝進竹制的簸籮、筲箕、撮箕,順手擱在屋檐邊、圍墻頂、石磨上,秋日的氣息瞬間盛滿一籮籮、一筐筐,像一串串大大小小的彩色氣球搖搖擺擺飄蕩在房前屋后,又像一幅幅精心描摹的七彩圖畫星羅棋布于山腳溪邊。這是初秋時節(jié)大山里獨有的美麗。
四面山是一座神奇的山,據(jù)說在北緯二十八度區(qū)域內(nèi),全地球只有這個地方保存了一塊原始森林。這里綠樹成蔭,森林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以上,加之海拔足有千米,即使在最酷熱的夏季,夜間休息時也需蓋上薄薄的涼被。清新的空氣,優(yōu)良的環(huán)境,遠離鬧市的幽靜,使這里成為重慶有名的后花園、天生的避暑勝地,成為夏日里城里人趨之若鶩的地方。
但誰能想到,濃濃綠色覆蓋之下的高聳山體,竟然全是一體通紅的巨大巖石。這里是全國僅有的幾處卡斯特地貌典型分布區(qū)之一,那山體經(jīng)受千萬年風雨侵蝕依然堅挺,表皮卻不斷蛻變剝離,化成粒粒細沙,化作累累塵土,滋養(yǎng)了山中的萬物精靈,成為這個神奇世界的生命源頭。
經(jīng)過夏日雨水的沖刷,裸露的巖石呈現(xiàn)出紅紅的本色。在秋日陽光照耀下,綠的樹、紅的巖,與溝谷里的民居渾然一體,構(gòu)成西南山區(qū)獨有的一道風景。陽光下,紅色的巖石與山民晾曬的收獲物兩相呼應(yīng),輝映成趣,妝點出秋日山間特有的美麗。
這些年,隨著避暑游客候鳥般到來,山里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。不少人家開起了民宿,接納從城市酷熱中“逃”出來的人們,靠著這份可靠收入,山民過上了比以往更富足的生活。
雖然轉(zhuǎn)行做了旅游,但山里人自給自足的秉性并沒有改變,地里的活、山里的貨一樣都沒有荒廢。
地壩里曬著的東西都是寶貝,那是自家人一輩輩習慣了的吃食,也是山外客喜歡的好東西。山里人家,炒菜都要放些辣椒,推豆花最好用本地產(chǎn)的豆子,玉米碴子和大米既可蒸飯也可熬粥。這些都是山里的特色飯菜,做起來拿手,游客也十分滿意。只有當自家存貨用罄,或者什么東西山里不出產(chǎn)的時候,他們才會在趕場天起個大早,坐上自家的電動三輪車去附近集市采買,而且都是早去早回。
再過些時日,就到割蜂蜜的時候了。山里的家家戶戶幾乎都在四周的崖壁上都安放了不少蜂桶,供山上的野蜜蜂擇優(yōu)而居。它們個頭很小,整日里飛來飛去在山里尋找野花粉,再辛辛苦苦釀成蜜。山里有個習慣,每年只收一次蜜,割的時候取一半留一半。留下那一半是蜜蜂過冬的口糧,冬日里山上沒有花開,千萬不要把這群小生靈給餓著了。
山里人對“靠山吃山”的理解很深刻,也很簡單:山上的樹不能砍、林中的鳥不能捕、游著的魚不釣、巖上的蛙不能抓、河里的水不能污。只有保護好這些東西,山里人的日子才會安生,才會越來越好,才有吸引城里人的資本。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年間,這里的人們就在飛龍河邊的巖石上刻下了“禁止捕魚碑”,字跡雖已模糊,但依舊靜立岸邊,依然實證著山里人愛護自然平衡生態(tài)的質(zhì)樸思想。如今,這些樸素的道理連三歲孩童都知曉,更是山里人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則。
忙碌了一個夏季,是該歇一歇的時候了。山里的日子看似悠閑,但山里人其實一天也閑不住。這不,剛送走客人,剛收完山貨,一家人就坐下來盤點今年的收入,談?wù)摰乩锏氖粘桑才徘锒瑑杉镜纳骄由睢?/span>
正所謂“秋后好算賬”,終于到了一年中難得的清閑時光,正好捋一捋家里哪些東西要添置、哪些地方要修補、哪些經(jīng)驗可借鑒、哪些方面要改進。一家人吃著飯、喝著酒,品著茶、抽著煙,心平氣和間就把事情理個清清楚楚,把大帳算得明明白白。
秋后好光景,正是曬秋時。望著滿園五顏六色的燦爛收獲,山里人臉上掛滿了微笑,心里充滿了快樂。太陽下曬著的是他們的成就,是他們的好心情,是他們的幸福,是山里越來越好的日子。
責任編輯: